如今,全民娛樂、揚善罰惡、尊重人性、快樂成長成為世界動漫文化的公共話語。把握世界動漫公共話語脈搏,發揚本國民族文化,講出能激勵、感動、教育、影響人的好故事,一直是各國動漫文化產業界努力發展的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近年來,中國原創動漫以蓬勃之勢發展起來,但由于欠缺優秀的故事、劇本、表現手法與商業運作模式,而不能很好地發揮應有的對外文化傳播之義。 動漫公共話語“迷失” 中國動漫素以童心童趣、蘊含教育意義見長。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侵襲及部分觀眾的淺層次需要,“娛樂”逐漸成為兒童與家長對動漫作品的基本需求之一,眾多以“娛樂”為訴求的動畫片紛至沓來。《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去年上演全民“罪與罰”,良好的銷售業績與討伐之聲“相映成趣”,發人深醒。作品內容以相互捉弄、爆粗口、破壞家中物品等作為博取觀眾笑聲的賣點,“保護森林”“團結友愛”的創作初衷逐漸被簡單重復的滑稽所取代。相比于《冰雪奇緣》《托馬斯和朋友們》《太空寶寶》等動漫影視片,少了些真善美的深層享受,多了些簡單世俗的快餐娛樂。 動漫作品對于兒童現實行為的影響向來是媒體與社會批評的焦點。事實上,孩子們的觀看興趣受到家長與社會的雙重影響。“下里巴人”雖然與“陽春白雪”同樣值得品味,但是與其他影視作品一樣,動漫作品不僅需要博取兒童的歡笑,更需要小心翼翼地將優美的視聽盛宴和積極向上的文化主題呈獻給成長中的兒童。動漫產品如果僅僅是“逗趣”,將形同兒戲,不值得回味,也不利于動漫作品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不把動漫當兒戲,回歸“真善美”的主題與立意,是動漫從業者作為制作者、傳播者和銷售者的責任。 重視“陪伴與成長” 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始意象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問題時相對應的平衡和補償因素。生活中每種意義巨大的經歷、每種影響深遠的沖突,都會重新喚起這種意象所積累的珍貴儲藏。宮崎駿的動漫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我們能從《千與千尋》《懸崖上的金魚姬》《再見螢火蟲》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作品人物的命運中感受到自身經歷的困苦、失落、喜悅、友愛、親情、戰亂等生活體驗;而《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幽靈公主》則運用夸張和離奇的表現手法,讓人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無法觸及的奇思妙想——這種體驗是對過去的回憶,也是對當下思想的延伸。 自1926年《大鬧畫室》誕生以來,中國動漫產業跟隨社會的發展軌跡而歷經坎坷。盡管一路艱難,但依靠巨大的傳統文化素材寶庫,中國的動漫產業仍然具有無窮潛力。《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天書奇譚》……“中國派動畫”一度以幽默的兒童語言、經典的古代文學故事、水墨與京劇的繪畫音樂風格,影響了整整一代國人的童年,也為國際動漫界所認識和欣賞。因此,對于中國動漫業界來說,“陪伴與成長”的意義無須多言。 先“請進來”再“走出去” 1963年,日本動漫大師手冢治蟲的長篇動漫作品《鐵臂阿童木》在美國播出大獲成功。隨后,包括中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相繼播出了這部作品。1978年,以《高達戰士》在法國播出為標志,日本動漫作品成功打入歐洲市場。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數據,2003年銷往美國的日本動漫作品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為43.59億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國鋼鐵總收入的4倍。鑒于動漫作品的跨國文化輻射力,1985年,日本政府明確提出,要通過展示日本經典文化促進與別國的文化交融。 從“文革”后期恢復動畫制作到現在,中國動漫產業的連續發展僅30余年,與美國、日本等動漫強國相比尚需厚積薄發。然而作為亞文化產品,中國的動漫作品一直浸淫在民族文化、藝術與社會生活中,涌現出不少取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成為國際動漫界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 日本動漫產業的成功之路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只有植根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把握世界動漫文化的公共話語,深入了解國內外觀眾的需求;通過借鑒別國先進經驗,構建合理的商業模式,真正激活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潛力,設計、制作并輸出深受各國消費者歡迎的動漫產品。 眼下,中國動漫界應該既本著“請進來”的精神,虛心向國外動漫企業學習;又秉承“走出去”的態度,為中國乃至世界觀眾奉獻經典作品,穩步輸出原創產品,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貢獻力量。(作者:胡曉 董小玉 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期望有更多“最愛閱讀城市”
已是最后一篇
-
期望有更多“最愛閱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