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6日電(記者程群)“別看這毛薯不起眼,它現在的身價和豬肉已不相上下。”記者在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宇鴻農業專業合作社采訪時,合作社理事長陳元慧端出一盤熱騰騰的毛薯讓記者品嘗。
陳元慧告訴記者,2011年,他們夫婦倆帶著幾百公斤毛薯到上海參加名特優新農產品展銷會,不到兩小時,所有的毛薯被搶購一空,每公斤毛薯賣到24元的高價,不少農產品批發商還和他們簽了訂單,提前預訂來年出產的毛薯。
今年55歲的陳元慧一直有個心愿,希望能帶動全村人一起致富。2010年,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他與欽州市那蒙鎮平福村村民共同成立了宇鴻農業專業合作社,他出任合作社理事長。在其帶領下,平福農業生態園隨即建立。
“在實踐過程中,大家認識到只有規模經營才能出效益,于是我們開始探索用土地入股的方式進行合作。”陳元慧說,他以每年700元一畝的價格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同時聘請農民耕作,按月發放工資,年底按入股土地份額進行收益分紅。“通過這種創新的合作形式,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逐步實現從個體耕作向規模經營轉移。”
記者采訪時遇到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陸玉蓮。她告訴記者,她家的5畝土地已經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2011年從合作社拿到土地收益與分紅共計4150元。“我每月工資2000多元,一年總收入近3萬元。這比之前我們全家的收入翻了一番。”
隨著土地流轉的逐步推進,規模化經營效果開始顯現。在平福農業生態園里,記者看到連片的溫室大棚里種著綠油油的蔬菜,低洼處的水塘里養著青魚、草魚、泥鰍魚,平整的土地上種植著馬鈴薯、淮山、木薯等當地特色農產品。
“合作社統一購買種子、化肥,全程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由合作社負責。”合作社每年還會組織人員去外省進行產品推廣,同時還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
欽州市農業局局長黃開宏介紹,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采用“公司+合作社+社員”的形式,與市內外銷售商建立穩定的合同購銷關系,社員可享受合作社銷售網絡服務,真正把蔬菜生產、包裝、加工、銷售連成一體,確保產品銷售暢通,提高了合作社生產經營效益。
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陳元慧了解到由于大人外出打工或在田間勞動,農村家庭的小孩基本無人看管。“基于現實,我們決定創辦一所幼兒園。”2009年,一所占地500平方米的幼兒園正式建立,30多名農村小孩有了讀書的場所。
2010年清明節前后,合作社土地里的100多畝冬種馬鈴薯成熟了,陳元慧把首批采收的馬鈴薯全部無償送給當地中學。他說:“應該讓更多人分享到共同致富的成果。”
陳元慧說:“合作社將在今年興辦兩個工廠,主要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這樣既能提高村民的收益,又能解決村民的就業難題。”
- 上一篇:
-
山東濱州:夜深了 白衣天使仍在忙碌
已是第一篇
-
山東濱州:夜深了 白衣天使仍在忙碌
- 下一篇:
-
(走基層 聽民聲)田間地頭農民的“喜”與“盼”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 聽民聲)田間地頭農民的“喜”與“盼”